English

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
2000-10-23 来源:光明日报 陆百甫 我有话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关于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有关重大战略举措的制定,是近几年来,党中央根据当今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形势和新情况,作出的具有强烈针对性的战略决策,也是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的充分体现和具体化。

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的是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经济的新发展结合起来,谋求我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就在更高的层次上,从我国经济新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筹划和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而形成了“十五”时期和更长远的发展大思路。

当前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紧迫性

近些年来,世界范围的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各国兴起,给我国经济形成了巨大压力。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对本国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性调整。这种战略性调整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在世界性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以信息化为重点,发展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整体结构进行调整,为资本、信息、商品在全球范围的更便捷的流动,创造新的模式;二是在新科技创新推动下,一批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崛起,不仅扩充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值,而且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动力;三是根据世界市场发展前景和本国的比较优势,对传统产业实施重大改造、重组,对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淘汰。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已近十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八十年代以来,以信息化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欧盟针对成员国中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加快了以体制、产业、就业和技术结构为重点的新的一轮改革与调整。日本针对二元结构的缺陷,以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为核心,以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加快了传统基础产业、信息通信相关产业、生活住宅相关产业等的调整步伐,开放和重组了长期受保护的银行业、不动产业、建筑业、零售业和地方制造业,努力提高这些领域的国际化程度。

此外,三年前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过去,东亚各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在一定时期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但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在世界形势发生新变化时,如果不能重视本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发展水平,如果不注意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对产业的推动,就会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强大支撑。

从整个世界范围看,这些年,世界性的制造业、能源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等的重组风起云涌,并出现跨国重组的趋势。这种调整,使经济全球化程度大大深化,使生产力在全球化中不断得到解放和发展。

这一切,既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又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跟上这一新形势,就很难在下个世纪更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建议》在论述当今世界的大变化、大趋势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时提出: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国内外经济发展也充分证明,在当前经济科技发展态势下,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早认识、早调整、早主动。对这件关系国家强盛的大事,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统一认识,真抓实干,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抓好了,就能使我国国民经济顺利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社会生产力就可以得到新的解放和发展,我国经济就可以再上一个大台阶,我国在世界上的国际竞争能力就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时,应当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和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考虑调整要求和调整重点。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建议》明确指出: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这三大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三大突出矛盾。

经济结构调整应明确的几个原则

“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积极主动的进取,是发展中的调整,是涉及全面、着眼长远的调整,是开放式的调整,也是紧紧依靠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调整。因此,“十五”时期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发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调整,基本取向应当是有利于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后劲的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结构优化与升级。

真正体现“以发展为主题”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当在调整计划实施中,把握住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的基础性导向作用。努力使社会生产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变化,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取向,也是判断结构调整是否合理、是否优化的根本标准。无论是解决结构性短缺或消除结构性过剩,都要以市场机制为主要手段,实施资源的合理配置,使资源从过剩部位向短缺部位转移,从低效率部位向高效率部位转移,从劣势部位向优势部位转移,也都应以市场需求为准则;经济结构调整要有动态观念,应当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不断对结构做适应性的调整和完善,通过对市场变化的研究和预测,制定结构调整的战略,筹划发展取向,使经济结构始终处于一种独具活力的状态之中;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从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高度,全面考虑和部署我国经济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使我国经济结构更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坚决取缔各种形式的市场垄断、市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

2、坚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已日益成为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紧紧把握住这一世界性潮流,把结构调整同科技进步紧紧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经济结构。

结构调整要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机制,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推动国民经济朝着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我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之中,又面临信息时代的到来。因此,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必须紧贴时代要求,以新的战略思路,紧跟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优化与提升我国的产业。一方面,以现代先进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另一方面,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和产业,使科技发展与结构调整,互相促进,取得双赢。

3、坚持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结构的多层次性是我国最主要的国情之一。在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必须要把握住这一特点,才能更好地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一方面,我们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良好机遇,面对国际市场变化新趋势,采取有所取舍的政策,对发达国家已逐步退出,而我国又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全面改造和更新,同时采取资本、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模式,用新的形象,在国际生产体系中实现接续,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占据新的优势。另一方面,在我国自身工业发展新进程中,注意发挥资本、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优点。

4、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经济结构调整要以宏观战略取向为依据,但其工作基点必须立足于企业,落实在微观层面上。企业是构成产业的经济细胞,无论是生产结构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离不开对企业的调整,而且往往要通过改善企业内部结构和素质得到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真正活力,最终产生于企业之中。根据我国现实情况,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切入点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企业重组,做好存量调整,另一方面,在政策上放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5、坚持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地区合理布局问题,正确处理好国家经济总体发展需要与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在服从大局,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总要求下,国家要制订倾斜政策,使生产力配置要向中西部地区展开,形成新的合理布局,在地区布局调整中,一方面,坚持国家大局的整体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从有利于节约资源、增加就业、保护环境出发,对地区间产业布局作有进有退的结构性调整,另一方面,重视地区自身优势发挥,注意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

“十五”时期我国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建议》提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优化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还提出: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大力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起点上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1、继续调节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关系。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也是“十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目标。优化三次产业构架,调整三次产业比例,提高三次产业水平,改善三次产业内在素质是产业优化与升级的四大任务。通过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和消费空间,实现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技术高度化,生产协作专业化。要择优扶持优势产业,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培育一批跻身世界强企的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特别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根据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阶段性变化的新情况,以及人民生活进入小康后的消费水平提高的新要求,从多方面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养结构,提高养殖比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加速品种更新,提高产品品质,增强产出效益;调整农业地区布局,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形成各具特点的农业主导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农业新技术引进、开发,发展农业精细加工,推动农业原料生产的专业化、基础化和规模化;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3、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优化工业结构。工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要用高技术和先进的产业技术改造现有工业各产业,促进工业产业的技术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巩固和发展我国传统工业的比较优势,增强传统工业产业的产品开发力度,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具有我国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特别要重视发展我国具有潜在优势的高技术产业,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引进当今世界的制造技术,充分利用我国的科技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等技术产业。

4、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把结构调整与信息化结合起来。由于信息技术创新,信息产业已成为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而且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渗透、融合到各个产业之中。因此,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必须紧紧适应这一新的发展态势要求,把信息化战略举措,作为推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战略举措加以运用,把结构调整与推进信息化结合起来,并把各行各业实现信息化,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技术素质升华的关键措施。

5、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为尽快改变我国目前城乡分割的情况,必须从“十五”时期开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战略,积极稳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建立城乡人口、经济有序流动的机制。由于我国人口多、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实施城镇化战略,切忌“一哄而上”,一开始就应该遵循“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城镇化,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的要求。在我国,发展小城镇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挥集聚人口和农村文化中心作用以及协调城乡关系等方面,都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6、实施新的地区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发挥地区经济优势,形成合理的地区经济布局,是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要求。“十五”时期,要按照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遵循“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继续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实施西部大开发是调整我国地区经济最主要的战略举措,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西部大开发必须要采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大开发的基础,把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为大开发的根本,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作为大开发的关键,把抓好教育、发展科技、用好和培养引入人才作为大开发的保障来抓;重点是以高技术产业化为主导,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率先实现产业高度化,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有效组合,带动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高效化。

7、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中,不仅有强大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等公有制经济,而且这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以及众多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因此,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也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对经济结构调整起主导作用,要把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多方面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它们在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大胆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所有制结构的优化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推进,互相联动,相得益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